FB廣告知識,投放「興趣受眾」和「行為受眾」,有什麼差別?
好問題 👍 我來幫你把 Facebook 廣告裡的「興趣受眾」與「行為受眾」 差別整理清楚:
⸻
🔹 1. 興趣受眾 (Interests Audience)
• 定義:依照使用者在 Facebook / Instagram 上的互動、追蹤的專頁、按讚的內容、參與的社群、瀏覽或點擊的相關內容,推算出他們的「興趣」標籤。
• 舉例:
• 對「健身」、「攝影」、「寵物」有興趣的人
• 追蹤 Nike、Adidas 粉專的人
• 經常看旅遊影片、參與旅行社社團的人
• 特點:
• 偏向「偏好、喜好」的判斷
• 可能不代表實際購買行為
• 適合廣泛找新客 → 建立知名度、測試市場
⸻
🔹 2. 行為受眾 (Behavior Audience)
• 定義:根據使用者的「實際行為數據」建立,包括購買紀錄、裝置使用習慣、出國紀錄、消費模式等。
• 舉例:
• 經常購買網路商品的人
• 使用 iPhone 14 的人
• 最近有出國旅遊紀錄的人
• 高度線上消費者 (High-value online spenders)
• 特點:
• 偏向「真實行為」的判斷
• 對轉換與成交影響較大
• 適合進入銷售或行銷漏斗的中後段
⸻
👉 簡單說:
• 想找潛在新客 → 用興趣受眾
• 想推動轉換成交 → 用行為受眾
要更有效,通常會搭配 相似受眾 (Lookalike Audience) 或 自訂受眾 (Custom Audience) 一起用。
要不要我幫你畫一個「受眾策略漏斗圖」,讓你直觀看到不同受眾適合放在哪個階段?